上月末为李宇春直播的2016“野蛮生长”巡回演唱会北京站,首次突破了在线观看人数500万大关。而最近,因演唱会直播频上头条的企业远不止乐视一家。本月初,腾讯视频Live Music宣布,将与王菲合作,在线直播王菲今年惟一一场演唱会,按照双方预测,本次直播的观看人数将有望打破纪录。固然,直播形式突破了传统演唱会地域窄、价格高、互动差等外在因素限制,但究其根本,在如此火爆的市场背后,演唱会网络直播是否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?
从4.8万到566万 观看人数破纪录
自2014年8月汪峰“峰暴来临”鸟巢演唱会首次收获4.8万同步在线观众后,乐视音乐逐步建立起自己的“直播王国”。在经历了2014年直播元年、2015年“狂飙九月”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唱会直播事件后,乐视更在今年迎来演唱会直播井喷式发展。仅在刚刚过去的8月,乐视公司就先后直播了多位当红“炸子鸡”的在线演唱会,其中包括新生代唱将华晨宇上海演唱会全球独家付费直播、高人气歌手李宇春2016“野蛮生长”巡回演唱会北京站直播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李宇春于乐视体育生态中心火热开唱的同时,超过566万歌迷正通过网络进行同步观看,这一数字打破了演唱会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纪录。而此前保有这项纪录的正是距本场演唱会仅过去一个月的SNH48第三届总决选演唱会。当时在短短3小时的直播过程中,腾讯视频在线观看人数超过430万,将这场共容纳4000人的直播现场直接放大了1000倍。
一个月内两破纪录,演唱会直播正处于锐不可当之势,而近期,另一枚重磅炸弹也在直播界引爆。据悉,王菲将联手腾讯视频Live Music在线直播其今年惟一一场演唱会,王菲本人也表示,正是因为对直播这种形式感兴趣,所以才决定举办一场演唱会。向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后也玩起了在线形式,可见演唱会直播的魅力不小。
从“天花板”到“大敞篷” 直播形式引注目
“有目共睹,线下演唱会的举办场所是有‘天花板’的,也就是说,场馆座位必然有所限制。例如,在工人体育馆开办一场演唱会,最多只能容纳8000人,按常规票价500-600元/张来算,其票房收入稳定在400万-480万元之间。与之相应,对于观众,能够进入场馆观看演唱会的人数也相对固定,因此,其产生的影响较为有限。而互联网是一个‘大敞篷’的场所,没有了‘天花板’的束缚,直播所带来的收益远比票房产生的更多。”对于时下演出商越来越青睐在线直播这一形式,业内评论人王毅给出解读。
实际上,除了演出商利润上的高回报外,艺人在直播中也能获益不少。据了解,通过在线演唱会,明星能够获得诸多版权收益,其中以歌曲制作权、录音版权、网络传播权最为常见。而每一个开启的直播窗口,都是一次促进宣传的机会,这也是艺人及其背后传媒公司关注的热点。
诚然,生产者单方面的热情不足以激发演唱会在线直播市场的火热态势,消费者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。
提到演唱会在线观看人数屡创新高的现状,王毅表示:“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无迹可寻。首先,用户体验的提升促进了直播的飞速发展。包括互联网宽带的普及,VR技术、3D音效、全息投影等科技的出现,不但让观众能够流畅地观看整场演出,更有望突破场所限制,使歌迷在家也能享受置身现场的畅快观感。其次,由于直播形式的发展,大众对在线观看这一行为视为常态,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参与演唱会作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,逐渐被公众接受。再次,新兴直播软件的崛起,带动了直播业务的发展,进而博得大众关注,有了关注就会参与,市场慢慢被培育起来。实际上,直到在线直播符合商业模式后,市场才会自然产生发展前景,使更多资源愿意为这项业务投入。”
从“磨合期”到“蜜月期” 网络直播未来待考量
从市场前景来看,演唱会在线直播正处于系统整合阶段,发展速度极快。据王毅介绍,目前包括乐视生态系统、腾讯Live Music、搜狐等一系列传统视频网站都在开拓演唱会直播业务。而一些新兴视频平台更是不甘落后,包括YY live,酷狗live等“新势力”也在争夺直播方面的资源,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。简单来说,现下直播所处的整合期,与版权争夺很相似,各企业纷纷注资,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,完善付费业务。除此之外,直播系统正逐步实现与广告商、电商的对接,以此促进其商业化运转。
与刚进入市场时磕磕绊绊的“磨合期”相比,如今演唱会直播可谓真正踏入“蜜月期”的温床。然而在实体音乐逐渐萎靡、数字音乐偶遇瓶颈的当下,直播虽为最有潜力的一块版图,但自身也存在着一定问题。
对此,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提出:“从某种程度上讲,当今歌坛能够进行在线直播的艺人可谓凤毛麟角,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并不被市场选择。细而观之,很多著名的文化制作者,终其一生也没有一次举办演唱会的机会,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推动此事的资本。从社会角度来说,这样的机会并不均等。”
除了行业内部问题,直播未来的发展形式也亟待产生定论,即付费与不付费的权衡。实际上,直播的商业模式只有两种:一是通过流量引起的广告效应,由广告主买单;二是付费,让用户掏钱。从长远来看,付费将是引领未来的主流形式,但具体实施还有待考量。